第15章 叶卡捷琳娜的棋局第4章 制度裂痕与帝国幻象-《风云年代俄罗斯美女》

第15章 叶卡捷琳娜的棋局第4章 制度裂痕与帝国幻象(第1页)

【卷四】彼得堡的野望:西化狂潮与帝国崛起(1689-1796)

第十五章

叶卡捷琳娜的棋局:启蒙时代与农奴锁链(1762-1796)

第四节

制度裂痕与帝国幻象(1773-1775)

一、农奴制的铁幕

18

世纪的俄罗斯,叶卡捷琳娜二世为了巩固贵族对自己统治的支持,于

1767

年颁布了一道法令,这道法令犹如一道沉重的铁幕,无情地笼罩在广大农奴的头上。

法令明确禁止农奴向君主请愿,同时将地主的司法权合法化。

从此,农奴们的命运被彻底锁死在封建制度的枷锁之中。

时光流转到

1773

年,农奴制的压迫达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

农奴们每周需要为领主服役长达

6

天之久,仅仅被允许在周日这一天,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去耕作自家那贫瘠的份地。

在伏尔加河流域,出现了一幅骇人听闻的景象:同一农奴白天在领主的庄园里辛勤收割,为领主的财富积累付出自己的汗水;夜晚,为了能够勉强维持生计,他们不得不偷渡至城市的工厂中劳作。

他们的身体和精神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仿佛被撕裂成两半。

秘密警察在莫斯科河畔截获的逃亡者信件中,有这样一段令人心酸的描述:“我们的身体被撕成两半,一半在鞭影下枯萎,另一半在机器齿轮间粉碎。”

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农奴们悲惨的生活境遇和内心的痛苦。

旧礼仪派教士敏锐地察觉到了民间的怨气,他们利用这一情绪,在乌拉尔山区传播“末日沙皇”

的预言。

这个预言如同星星之火,在农奴们心中点燃了反抗的希望,为普加乔夫起义埋下了火种。

二、克里米亚棋局

叶卡捷琳娜女皇极具战略眼光,她借俄土战争(1768

-

1774)的契机,实现了俄罗斯在地缘政治上的重大突破。

1774

年,《库楚克

-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