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题开宗明义曰:“从来人臣之于国家,谊均休戚,所谓腹心股肱联为一体者也,倘或营己怀私,背公植党,则臣职谓何?夫不欺之谓忠,无伪之为诚,古名臣忠与诚合,然后能守正不阿,独立不依。
今欲戒欺去伪,公证人君之德、人臣之忠?”
(此处引用自康熙四十八年策论题,可能有所偏颇)
这题目乃是皇帝临时想的。
他这些日子因为沉迷修道一事被言官逮着骂,几乎颜面全无,心中早就憋着火。
加上太子与齐王两党争执日益增多,虽然皇帝总是为了权衡扶了这个再扶那个,但在他也不喜欢闹得太厉害——儿子争得厉害,把老子往哪里摆?所以到了殿试命题的时候,皇帝笔一动就写了这个题目,他不仅是要给这新一轮的天子门生提个醒也是敲打那些心思太多的老臣子们。
在座的考生里头真正死读书的并不多,消息灵通的已经稍微猜到了皇帝的心思,打着草稿准备写一篇题体察上意的文章——虽然最后皇帝真正会看的也就只有挑选出来的十几篇文章,但想要拿状元还非得合了圣意才好。
几个监考的礼部官员和大学士们在殿上来回巡视,顺便关注一下那些早就被他们原先就听过名字或者已经提前关注过的人——最后卷子上会封了名字,但是记了个开头评卷的时候就有许多手段可以做了。
当然,这种潜规则众人大多心里有数,也算是睁只眼闭只眼。
周正声身为礼部侍郎,正好跟着绕了几圈,垂眼瞧了瞧袁焕这个“会元”
的卷子。
袁焕刚刚才开始提笔写字,他为人虽然崇尚自由真潇洒,但因为有个状元老爹,这方面管得严,不敢耍性子。
一手端正小楷写出来不仅结体方正亦是圆润乌黑。
周正声忍不住多看了几眼,心中暗叹:好字好文,真是可惜了。
袁正道虽然是状元出身又官至吏部侍郎,当时此人软硬不吃,走的就是孤臣的路。
偏偏今上又是个性情软弱的,一时高兴起来有心提拔就想让人入阁结果被前头几个阁老的连连阻拦,久而久之也就不放在心上了。
可怜袁正道一心为公却徒留满朝敌手全无半个帮手,现在内阁的几位阁老又忌讳当年传言袁正道要入阁时对方的风光,更加严防死守。
袁焕作为其子,自然不可能得到什么好处,反倒要叫人心生忌惮。
周正声不过瞧了几眼就走过去。
正好贺诚走了过来,他瞧了几眼,摸了摸自己的长须,也默不作声的走了不过去。
殿试只有一天,等到考生交了卷,试卷封存,直至阅卷日才分交八位读卷官传阅。
为了评点文章,一共分了“0”
、“△”
、“、”
、“l”
、“X”
五等。
但位列一二甲的卷子却必须是八个“O”
,所以,哪怕袁焕字再好、文章写得再好,上头有个大人随手画个尖或者点就要落到三甲同进士之列。
事实上,袁焕的卷子的确也被如此处理了。
唯一可以指望的,大约就是作为首席阅卷官贺诚的心情了——首席阅卷官还有提人入二甲的权利。
好在,袁焕倒是并不在意,他考完试后就大醉了三天,等被家中的父亲命人用水泼醒之后就净面吃饭,然后又被拘在家中读书写字,好不容易熬了好些天才得了闲带着弓箭来寻李崇文比箭。
他虽然看书看得有些疼,但总体心情还算不错,便慢悠悠的带着书童徒步出了门。
没想到,路上就遇见了个颇有些讨人厌的家伙——曲元荣。
曲元荣乃是首辅公子,自小养尊处优,自然与袁焕不大一样。
他体形有些微胖,衣饰简洁,只手上戴了一只价值连城的玉扳指,虽然不似曲首辅年轻时候俊俏但五官端正柔和,看着便是个和善温良的好人。
只是,袁焕虽然单纯了些却也知道曲元荣做的都不是什么好事。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