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搭桥线的红绳震颤-《河长路长》

第76章 搭桥线的红绳震颤(第1页)

《搭桥线的红绳震颤》

心外科手术室的层流风在血管吻合的瞬间突然变得轻柔,顾承川的无菌手套捏着

8-0

聚丙烯缝线,人工血管的涤纶网眼与冠状动脉的弹性纤维即将咬合。

就在针尖穿过血管外膜的刹那,他瞳孔猛地收缩

——

缝线在血管壁勒出的螺旋状压痕,竟与小满硬币项链的红绳勒痕完全同频,每道间距

0.7mm,恰好是红绳在锁骨下方缠绕七圈的周长。

“打外科结。”

主刀医生的声音通过喉麦传来,机械臂的光源将缝线照成半透明的金。

顾承川看见,压痕的起点在血管

12

点方向,那里有处极浅的青斑,与小满硬币边缘的

“心”

字刻痕完全吻合

——

那是长期佩戴金属饰物导致的慢性炎症,父亲手术记录里,这种青斑永远标着

“冠状动脉吻合的温柔区”

消毒水的气味突然漫出

1998

年的雨水味。

七岁的顾承川趴在煤炉边,看父亲顾修平用红绳临时固定输液管,绳结在患者腕间勒出的印记,与此刻人工血管的压痕分毫不差。

更震撼的是,缝线震颤的频率,竟与记忆中红绳摩擦硬币的

“沙沙”

声同步,每秒

1.2

次,带着硬币边缘的粗粝感。

“顾医生,收紧缝线。”

他的右手在手套里顿住,薄茧隔着两层乳胶手套,仍能

“摸”

到血管壁的弹性

——

那不是机械臂计算的生物力学数据,而是三十年前红绳在小满颈间的温度。

父亲手术记录里的话突然在耳边响起:“每条搭桥线都是患者的生命线,打结时要听见他们的心跳。”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