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心外膜的茧纹显影-《长河路整治提升工程》

第75章 心外膜的茧纹显影(第2页)

那是训练时缝合

“室缺”

的经典轨迹,此刻却与心外膜的茧纹拓片严丝合缝。

更震撼的是,当指尖阴影落在第七道沟纹,患者的心电图突然出现

0.2

秒的

st

段压低,与

1998

年顾修平抢救王秀英时的波形完全一致。

“触诊。”

陈立仁的钢笔尖敲在玻璃上,恰好挡住机械臂的激光瞄准点,“当年我们用指腹丈量心包积液,误差不超过两毫升

——”

他突然拉开观摩室门,消毒水气味卷着旧书的霉味涌来,“你的薄茧不是装饰,是三十个春夏秋冬在掌心结的痂。”

顾承川的左手本能地蜷曲,想起父亲急救手册里用红笔圈住的

“心外膜触诊法”

:指尖垂直按压,感受心肌震颤的阻尼感,就像老槐树的年轮在掌心舒展。

当他隔着纱布轻触患者心尖,薄茧传来的震动突然分解成清晰的频率

——

三短一长,是结核性心包炎的残余粘连;两长两短,是先天性房缺的分流杂音。

这些被监护仪视为

“背景噪音”

的细节,在掌心记忆里,是陈立仁三十年前在洪水帐篷里教给他父亲的、属于人的诊断密码。

“左心室后壁有

0.3cm

的纤维黏连,”

他听见自己的声音混着

1965

年的雨声,“藏在第七道茧纹对应的沟纹里

——

1992

年您给结核病人做的病灶清除术位置一样。”

主刀医生皱眉启动术中超声,机械臂的探头刚接触心外膜,屏幕上突然跳出与顾承川描述完全一致的纤维条索。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