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乡市公安局新建的解剖室里等候孙法医时,我留意到墙角立着一台封闭式金属立柜。
这台新设备乍看像带锁的衣柜,内部横杆上挂着四件衣物。
听技术员说,它是专门用于物证保存的生物检材保管柜——其核心功能有二:一是通过密封环境防止衣物上的生物证据被污染或降解,二是内置烘干系统,能快速蒸发湿衣物上的水分,既便于痕迹检验,又能避免血迹因潮湿腐败。
我将柜中衣物逐一取出平铺在物证台上。
当翻动死者的黑色连衣裙时,侧光下裙摆处一道反光差异引起注意。
从器械柜取出生物检材发现提取仪(一种利用多波段光源显现潜血痕迹的设备)照射后,裙摆正中显现出一处直径约3厘米的类圆形斑迹。
接着用四甲基联苯胺试剂进行血痕预实验,滤纸迅速呈现蓝紫色反应——确认是血迹。
“这儿有血,你们初检时没发现吧?”
孙法医打完电话返回解剖间时,我指着用粉笔圈注的部位,将预实验结果递给他。
他挠了挠头,面露惭色道:“黑色织物确实容易漏检。”
我提出污染可能性时,他朝保管柜扬了扬下巴:“全程密封保管,污染概率极低。”
实习生立刻调出初检时的衣物照片,放大后可见对应位置有淡褐色晕斑,只是在黑色布料上极不显眼。
“裙子自然下垂状态下,非经期女性下腹部血迹怎么会转移到裙摆?”
孙法医盯着照片沉吟。
我转而用光源照射死者的红色内裤,发现两侧腰际各有片状潜血反应,预实验同样呈阳性。
“右侧髂部擦伤对应血迹正常,左侧腰际的转移血迹从何而来?”
孙法医捏着内裤皱眉。
“都是接触转移形成的痕迹。”
我指出关键:“说明血迹有主动接触转移过程。”
他若有所思地望向我,我却转而询问正在复检尸体的大宝。
“胸腹腔器官均无异常,子宫剖开后未见妊娠或病变。”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