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研究者的心态-《再见2010》

第200章 研究者的心态(第1页)

做实验,是希望按照实验计划按部就班的走好一些,还是整个实验过程出意外的状况好一些呢?

这个话题,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

顾言记得杨老先生有一篇采访,就说到了这个问题。

杨老先生说,有些时候,研究得出的结果,往往和预期的结果相差甚远,甚至是毫无关系。

你的研究,不一定就是按照你设计好的过程去走。

而这些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意外,往往代表着一个未知的结果。

有些课题,预期很好,但就是做不出来。

有些课题,预期不好,但最后往往会出意想不到的结果。

能按照预想的过程去走,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出了意外,也并非就是坏事。

实验的方案,详细而周密,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一个预测。

如果出了问题,就回过头去,审视自己的计划,看看是什么地方没有预想到,以至于结果和预期并不符合。

科学研究,也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事。

所谓推陈出新,也并不意味着新出现的东西,会和原来的东西存在多么大的差距。

科学研究的任何一个理论,都不是突然就出现的。

科学家的几座大山,牛顿是集大成者,他将公元前到他所存在的那个年代的物理知识,进行了一个总结和归纳。

他的许多结论,在这之前,就已经有了相应的,被人所了解的现象。

真正要说超前的,是爱因斯坦。

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是爱因斯坦造就的。

在爱因斯坦提出自己的理论多年以后,人们才对他的理论进行验证。

而如今这个过程还在继续。

除了爱因斯坦,还有哥本哈根学派的量子理论。

而在化学这个领域,受哥本哈根学派的量子理论影响颇为深刻。

人们开始在更多的领域里,涉及到量子力学。

不过,化学毕竟是一门重实验的科学。

人类科学进步和发展,是靠化学这门学科堆积起来的。

无论是更先进的仪器,材料,都离不开化学研究。

这也是顾言之所以选择化学这条路的原因。

不过现在的科学研究,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早已经模糊。

话分两头,一中这边,实际操作经验还是要丰富一些,不过他们的实验过程,就显得有些凌乱。

最终的产物合成率,是百分之七十八。

一般来说,如果化竞实验是产物合成的话,合成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且过程没有什么失误,就能得到一个不错的分数。

顾言这边,由汤炼之主导实验过程,最终的合成率,是百分之八十七。

这个合成率,让玩手机的叶老师都坐不住了。

“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这个实验,一中也不是第一次做了。

百分之八十以上,他们没出现过。

“叶老师,这其实并不困难。

这是我们的实验计划,你看一看就知道了。”

顾言把自己的实验方案送到叶老师手里。

这是一个一比一的产物合成实验,但顾言在取量的时候,对另外的一种合成物,却取了一点二倍的量。

这是叶老师不理解的。

于是她问了出来。

听到这个问题,范方叶就乐了。

她知道,今晚的实验室,又会变成顾言的大讲堂。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