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兵临长江-《民国再起》

24 兵临长江(第1页)

空降惠州仅十日後,陆军装甲旅便透过临时维修後的铁路编组与机动化车队,突破韶关、挺进江西。

沿路多数城市由地方民兵、社区自治会把守,一旦遭遇中华民国正规部队便选择弃械投降。

南昌、赣州、福州,几乎未经交火便重新纳入民国控制区。

这不是闪击,而是回应。

三十年集权後的崩溃,令中国南方社会几乎失去统一治理的经验。

中华民国的到来,虽是外部军事力量,却同时被大量民众视为秩序与合法x的承载者。

三月初,舟山群岛夺回。

由海军陆战队。

」——副总统在嘉义空军基地发表演说时强调。

至四月中旬,江苏、浙江、安徽南部皆进入军事接管阶段。

与此同时,长江防线成为焦点。

武汉三镇与南京仍掌握在北方残余势力与部分军阀联盟之中。

他们虽缺乏整合,但掌控数处核电站、工厂与飞弹阵地,对民构成潜在威胁。

国安会多次於新竹的地下指挥所召开会议,决议采用「对内谈判、对外包围」的双轨战略:一方面派遣民政与情报单位渗透地方政协组织,鼓动「重归民国」的民间力量;另一方面,由三个集团军自江西、浙西、闽北同时北上,形成包围武汉-南京走廊的态势。

「我们不是征服,而是收复。

」——作战计画书上的开场句语。

国际社会至此转为高度关注。

日本外务省在声明中呼吁「各方冷静处理中国内部变局」。

美国务卿则低调表示:「我们尊重民国政府在历史上的角se。

」而全中国的目光,开始凝视那条熟悉又陌生的河流:长江。

曾经象徵割据,如今成为试炼。

如果说空降惠州是宣示,那麽兵临长江,是一场全面国运的试炼场。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